蕪湖古城是蕪湖歷史印記和地域文化的載體,是城市生活人群的“集體記憶”。
在游玩的時候,很多市民可能不知道,目前,古城內的縣衙、城隍廟、文廟三處歷史建筑群正作為市重點工程在如火如荼復建和修繕中,總投資約1.2億元。目前工程進展如何?如何修復?昨日,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
有復建有修繕 保護遺產繼承文化
1.1.png (807.86 KB, 下載次數: 2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3-2-16 09:46 上傳
1.2.png (663.1 KB, 下載次數: 2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3-2-16 09:46 上傳
1.3.png (1022.19 KB, 下載次數: 2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3-2-16 09:46 上傳
上述三處重點建筑群是蕪湖古城中重要的歷史遺跡,其中縣衙、城隍廟位于古城中心位置,文廟位于環城東路西側,古城東南角。
據蕪湖市重點處環建科科長儲益民介紹,這三處“地標”分別是中國古代傳統縣城格局中代表城市“管理”“祭祀”“文教”的公共功能建筑物,都保留了部分文化遺跡,其格局在歷史文獻中都有明確記載,與古城中保留的傳統街巷一起支撐起古城的骨架結構,是古城中的重要文脈和價值的核心體現。
復建和修繕這三處歷史建筑群有利于提升蕪湖城市文化;有利于將蕪湖古城打造成4A級景區,成為城市會客廳、文化展示窗口和文商旅跨界新地標;同時也是從歷史文化遺產中感悟和增強文化自信的需要。
1.4.png (1008.12 KB, 下載次數: 2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3-2-16 09:46 上傳
“我們于2022年初開始正式施工。”儲益民表示,通過對蕪湖古城的歷史文獻、考古發掘、現狀遺存進行研究梳理,遵循保護遺產、繼承文化、科學規劃、嚴格保護的原則,總建筑面積1956平方米的縣衙建筑群中,復建建筑大致按明嘉靖、萬歷年間增修后的狀態設計施工。
總建筑面積1702平方米的城隍廟建筑群除儀門為修繕工程,其余為復建工程,復建建筑采用南宋早期風格。
總建筑面積2341平方米的文廟及學宮建筑群中,文廟區復建建筑采用乾、嘉年間蕪湖地域傳統公共建筑做法;學宮區復建建筑采用明早期蕪湖地域傳統公共建筑作法;廟前廣場為遺址保護工程;植物配置整體上體現莊嚴肅穆氣氛,整齊有序,穩重華貴。
整體進度超過50% 預計年底全部完工 連續陰雨天后,太陽已“返崗”。2月14日上午,記者分別來到三處重點建筑群現場看到,施工人員正抓住晴好天氣進行修繕和復建,一座座頗具古韻、錯落有致的主體建筑已現雛形,整體施工進度超過50%。
其中,縣衙建筑群中,繼美堂、鑾駕庫、心閑堂、幕廳等單體建筑基本完工;城隍廟建筑群施工進度已達80%,建筑面積471平方米的儀門基本完成修繕;文廟及學宮建筑群中,已復建的欞星門、白色拱形的狀元橋清晰可見,穿插甬道遺址;乾門、明倫堂、尊經閣、啟圣祠等主體結構也基本完工。
1.5.png (702.39 KB, 下載次數: 2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3-2-16 09:46 上傳
修葺、復建古建筑并不是件易事。三處建筑群單體建筑多,都為磚木結構,必須按傳統工藝設計施工,其結構復雜,構件種類繁多,制作精度要求高,安裝難度大,技術要求高。
“比如同是柱子,仔細看,每個建筑的柱子設計都不同,非常嚴謹。”儲益民介紹,整個施工過程中都非常注重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傳統的建筑形制、傳統的建筑結構、傳統的建筑材料和傳統的建筑工藝,完整體現蕪湖地域傳統公共建筑的技術特征。
目前現場施工人員以大木工、瓦工為主,很多材料都是在黃山、常熟等外地訂制后,再到現場精細拼裝。再過幾個月,專注內部裝修的小木工“工匠”將進場,屆時將更加精細考究。
傳承歷史,又賦予了新的歷史內涵。記者了解到,蕪湖古城縣衙、城隍廟、文廟三處重點建筑群計劃于今年年底全部完工,迎來“新生”。
★添加下方豆豆微信 了解更多房產信息★ ↓↓↓↓↓↓
民生房產豆豆二維碼.jpg (43.3 KB, 下載次數: 2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3-2-16 09:47 上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