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冬至吃餃子,河南人十有八九能拋出一段“醫圣”張仲景治病救人的故事。但是,除了紀念醫圣,你可能并不知道,在上古時期,冬至曾經是一年的開端。而餃子的背后,還有一個羞羞的故事。
0380eb3403bb83a79abb1de9c60db7ea.jpg (32.22 KB, 下載次數: 24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12-21 10:38 上傳
小木棍敲出的冬至日
3000多年前的一天,周公在洛陽玩小棍,時間久了,他發現小木棍的影子每天都不一樣長。于是,他根據影子的長短,敲定了冬至日和夏至日。所以說,在二十四節氣里,夏至和冬至是最早被確定出來的。
當然,小棍只是戲稱。周公測日影的工具叫做“土圭”,是一根8尺的標桿。夏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有13.5尺,是一年之中最長的一天。這天之后,日影一天比一天短,天氣也開始回暖了。
那個時期跟自然科學離著十萬八千里,誰也不曉得這是為啥。但是,天氣回暖、草木萌發總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代表了一輪新生命的開始,值得紀念一下。
dad830e4bf65af99dc5e09f027a30014.jpg (20.72 KB, 下載次數: 25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12-21 10:38 上傳
于是,在周朝的歷法中,正月是夏歷(我們現在的農歷)的十一月。所以,日影最長的冬至,成為了新一年的開始,意義相當于現在的元旦。
從周到秦,這個習慣一直沒有改變。直到漢武帝再次采用夏歷(農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這也就是說,在上古時期,人們過冬至,其實等于過新年。
漢代冬至和新年分開后,被稱為“小年”,即是為了提醒人們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也表示冬至尚有重要地位。
冬至吃一口餃子就分開了天地
那么問題來了,作為大吃國,古人過冬至吃啥?
吃餃子唄!
關于餃子的起源,民間最為喜聞樂道的版本是:張仲景為了給人驅寒治病,發明了“嬌耳湯”。這是個美好的故事,然而事實并不如此。
09dc2af5c42b54685778ee274e42119d.jpg (34.88 KB, 下載次數: 24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12-21 10:38 上傳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新疆吐魯番地區阿斯塔那村的唐墓、重慶市忠縣的三國古墓、山東滕州春秋墓葬中都發現了餃子。所以,從出土文物的角度來看,餃子源于我國己有兩千多年歷史了。但是,餃子以前并不叫餃子,而是餛飩。在北方,餃子和餛飩不是一回事,而南方則保留了這種稱呼。
回到開始的話題,冬至為啥吃餃子。國外學者李約瑟在著作《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指出:“渾沌留下的最古老的遺跡,就是今天中國人普遍食用的餛飩,餛飩即混沌二字換上食字旁”。
《山海經》里盤古的故事是這樣說的:“天和地混沌一片,像一個雞蛋一樣,盤古就在雞蛋里面”(“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后來,盤古從混沌中出來,才分開了天地,創造了這個新世界。
f5489bd97d52c7ea40b37ab233139e96.jpg (24.6 KB, 下載次數: 25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12-21 10:38 上傳
在古人看來,餛飩(餃子)就是“混沌”,外表光溜溜、沒鼻子沒眼,但是腹中自有乾坤。
不管是方的餛飩皮兒,還是圓的餃子皮兒,裹上餡兒,都象征著混沌天地一團包的格局。
冬至的最初的意義,是一年的開始,白晝開始變長,有天地重開、萬物初萌的特殊意味。所以在這一天,咬破餛飩便開辟一道新天地。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它的食用重要性不在于果腹充饑,而是一種莊嚴神圣的添福添壽添吉祥的儀式。
如果將這些過程和講究看作一個完整的儀式,吃餛飩(餃子)顯然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餃子背后原來還有個羞羞的故事
“餛飩”一詞最早出現在三國時期曹魏人編的一本字典里。再后來的文獻中,它的名稱一變再變,其中的原因很羞羞……
宋朝,餛飩被稱為“角子”和“角兒”,《東京夢華錄》里說開封夜市曾經有一家賣“水晶角兒”的。當然,餛飩這個稱呼還有。隨便翻翻古人寫的詩,很多人提到過冬至吃餛飩,但是我非常不明白,為啥他們愛吃鴨肉餡兒的。比如:
鴨肉餛飩看土俗,糯丸麻汁阻家鄉。
爭似梢工留口吃,秀州城外鴨餛飩。
鴨餛飩小漉微鹽,雪后壚頭酒價廉。
“角子”這個稱呼一直流傳到明代,《金瓶梅詞話》第八回就說潘金蓮苦等西門慶時“又做了一籠裹餡肉角兒,等西門慶來吃”。此處的“角兒”無疑是指肉蒸餃了。
d262a343850475d40e8652be60ac01c7.jpg (51.08 KB, 下載次數: 24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12-21 10:38 上傳
也正是在明代,尷尬的事情發生了,明清小說《醒世姻緣傳》、《聊齋志異》、《肉蒲團》等有色小說里都記載了一種專供女性使用的玩具——角先生(類似按摩棒啥的)。它也簡稱角兒。
出于忌諱與敏感,古人不得不重新起個名字。蒙古語中,這種包餡兒的面食發音是“扁希”,在流傳的過程中,逐漸成了“扁食”。在廣大河南,很多人還管餃子叫扁食。
從“餛飩”所彰示的崇高的開天辟地混沌世界,到角子、角兒背后的羞羞話題,再到蒙古語音譯,餃子的名稱幾經變化,而這背后所蘊含的文化確實無窮的。
也正是這些名稱,讓我們恰也發現了餃子的意義世界。這也大概是餃子在中國飲食文化中一直處于高位的原因之所在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