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市政府辦公室轉發市人社局、市財政局、市扶貧辦、市教育局、市經信委《關于開展提升就業質量促進就業脫貧工作的實施意見(試行)》,將就業脫貧與技能人才培養相結合,充分發揮結對幫扶工作機制,通過教育培訓提升貧困人口就業能力,積極探索技能人才培養新模式,滿足我市對技能人才日益增長的需求,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開拓脫貧攻堅新路徑。
扶貧先扶志,有志還當有智
實施意見提出,以高技能人才培養合作為契入點,綜合考慮結對幫扶地區貧困人口對技能的需求,充分發揮蕪湖和結對幫扶地區的區域優勢資源,創新合作模式,優化對接機制,注重工作向前延伸,通過提升技能教育水平,按照“扶貧+扶智+扶技能”的思路,提高就業質量,鞏固扶貧成果,促進區域產業經濟協調發展。
為此,我市將結合市“四送一服”雙千工程,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以行業主導企業為支撐,按照典型帶動、逐步推進的原則,在全市企業開展人力資源需求情況摸底,建立全市人力資源需求目錄發布機制。
另一方面,充分發揮我市高職、中職、技工院校資源優勢,優勢互補、錯位發展,與結對幫扶地區的中職學校、技工學校、職教中心、符合條件的初高中建立起聯合辦學關系,通過繼續教育、異地培養、中高職銜接合作發展等模式,開展“1+2”“3+2”合作辦學培養,為結對幫扶地區中職、技工學校學生提升學歷技能水平打通通道。
在人力資源需求目錄庫的基礎上,做好企業、學員、學校之間的工作對接,積極調動社會定點培訓機構的積極性,通過冠名班、訂單班、工學一體班、短訓班、崗前培訓、提升培訓等形式,根據企業實際需求開設專用培訓課程,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通過工學交替的模式,靈活安排教學時間,增加學員到企業實訓實習課程,加大學員對企業的認知度,增強學員就業意向,提高學員就業質量。
我市還計劃通過現有的縣域結對幫扶工作體系,摸清結對區域中職學校、技工學校、職教中心、初高中等生源情況,與當地扶貧、人社、教育等部門建立起信息溝通渠道。并通過鄉鎮街道、人力資源市場建立起務工人員信息溝通渠道,做好資金保障,采取駐點招生的辦法,定期開展有針對性的宣傳,為在校學生來蕪湖提升學習、為外出務工人員來蕪湖培訓就業提供平臺。
政策護航扶貧強技雙管齊下
將扶貧與技能人才培養融為一體,這是我市就業脫貧中的一大創新亮點,與之相應的政策保障也“含金量”滿滿,多重補貼給予貧困地區人員主動適應市場需求、積極參與技能培訓的內生動力。
比如,對由當地學校推薦、學生自主選擇到我市高職、中職、技工院校就讀的,按每人1000元標準給予招生補貼。對經結對幫扶來我市就讀高職、中職、技工院校的貧困地區學生,為符合條件的學生免除學費、書本費、住宿費,同時,給予每生每年2000元生活補貼。
對來我市學習緊缺專業(工種)并在市內民營企業就業的畢業生,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的,按照3000元標準給予學生一次性補助;對新落戶我市、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企業工作、約定連續服務期限不低于5年、全日制大專生以及相同層次的技術類人才給予2萬元學業及安家費補助。
鼓勵市內企業與學生、院校簽訂緊缺工種技能人才定向培養協議,學生在校期間,由企業所在地政府按企業發放額度的50%,且最低不低于每人每月500元標準發給定向培養生在校學習補助。對開展“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為主要內容的新型學徒制培養模式的企業,按企業支付給職業院校培訓費用的60%給予企業補助,每人每年補助標準最高可達6000元,最長補助期限為2年。對由企業、定點培訓機構組織來我市進行短期技能培訓的學員,按現行政策給予培訓獎補的同時,按照每人每天100元給予參訓學員生活補貼,最長不超過10天。每年對培訓質量好、學員留在市內就業人數多的培訓機構,綜合評估前10名的,給予5-10萬元一次性獎勵。
記者 陳旻
|
|
人民陪審員,網絡媒體人,愛心公益人,攝影家協會會員,新聞撰稿人,網評員,資深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