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我市堅持“以信息技術推動信息應用,以信息應用促進改革創新”,推動“智慧基礎設施、智慧惠民服務、智慧城市治理、智慧政務運行、智慧產業經濟”五位一體的數字城市建設,企業和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不斷增強,城市的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信息化基礎建設突飛猛進
回顧我市信息化建設歷程,提前布局、合理規劃、敢于創新成為推動我市信息化建設的有力保障。早在2007年,全省開展社區信息化試點以來,我市就開始探索通過數據共享推進社區公共服務工作。2012年,我市全面啟動社會服務管理信息化工程,大力推進數據共建共享、一站通政務服務和網格化社會管理等工作,并逐步形成了在全省推廣的社會治理“蕪湖經驗”。為此,我市先后獲批國家智慧城市、電子商務、信息消費、“寬帶中國”、信息惠民、社會信用體系等試點示范城市;榮獲2017年中國新型智慧城市惠民服務優秀示范城市,2018年中國城市信用建設守信激勵創新獎等。
信息化建設的根基在基礎設施建設。我市不斷夯實網絡通道建設,建成“全光網市”,政務網絡實現全覆蓋;完善云計算基建,建成高效運行的政務云計算中心;打造公共支撐平臺,建成全國領先的政府大數據庫、完善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等。另外,我市5G網絡服務建設也正穩步推進,繼今年7月底首批5G站點建成,新一輪站點建設正在加快推進。未來幾年內,我市將逐步實現5G全覆蓋。
隨著信息基礎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市嘗試通過數據共享應用來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并不斷深化數據共享,拓展互聯網+服務、互聯網+監管等系列應用,率先在全國成立了第一家智慧城市建設、統籌機構——蕪湖市智慧城市協同創新中心。該中心以蕪湖市大數據中心為依托,希望實現政務服務呼叫平臺、協同運行平臺、應急指揮平臺、輔助決策平臺以及創新實驗平臺5大平臺在應用層的系統聯動,達成統一指揮,快速響應,進而打造“數字江淮”中心蕪湖分中心示范樣板。
通過智慧政務的運行,我市還構建了信息化社會信用體系,歸集公共信用信息8.5億條,城市信用狀況監測躍居全國地級市前幾名,榮獲全國公共信用信息優秀平臺。面向企業,發放“信用(易)貸”15.8億元;面向個人,推行個人信用“樂惠分”應用;圍繞司法公信,推出“失信彩鈴”,已督促執行欠款數千萬元。
信息產業發展助推“數字蕪湖”
通過“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依托政務服務“一網、一門、一次”改革,通過線上一網通辦,線下一窗受理,提高了蕪湖居民辦事體驗。在蕪湖市公安局出入境接待大廳,記者看到,出入境證件的申領已經實現線上辦理、自助化和智能化。前來申辦護照的市民王女士,憑借一張有效身份證件,通過網絡提交個人信息、自助打印、自助拍照等步驟之后,在短短十幾分鐘之內,就完成了整個申辦的手續,相比以前效率大大提高,實現由“最多跑一次”到“群眾不跑路”的轉變,真正打通“最后一公里”。
今年年中,省政府通報了2018年發展數字經濟成效明顯地區名單,我市成功入選,成為全省入圍名單的3個城市之一。
為加強數字經濟發展,推進大數據研究機構形成集合,市政府相繼與安徽電信、清華大學、科大訊飛組建安徽大數據工程研究中心,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籌建智慧城市研究院等。在行業應用層面,我市積極推動行業大數據中心逐步集中。中國電信集團數據分中心、省農業大數據中心、省電子認證(CA)數據中心相繼落戶蕪湖。
在技術力量累積的基礎上,大數據企業開始在蕪湖集聚,三只松鼠、凡臣電子、共生物流等一批產業互聯網企業快速發展,曠視科技、360、誠邁軟件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來蕪扎根。新一代通信網絡和高新技術企業的強強聯合,也正在迸發出更有生命力的火花。在人工智能、自動駕駛、汽車制造等領域,在高校和醫院,新一代的5G通訊技術,正在與各行業的“高精尖”緊密結合,推動我市經濟轉型升級。
|
|
人民陪審員,網絡媒體人,愛心公益人,攝影家協會會員,新聞撰稿人,網評員,資深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