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速度趕不上做的速度,這大概是每個回家的打工人過年期間最快樂的煩惱。當把新一波豬雞鴨鵝肉放到冰箱里的時候,你突然產生了濃濃的擔憂:隔夜飯到底會不會致癌?
先說結論,剩葷菜比剩蔬菜好:因為相比肉類,蔬菜更容易產生亞硝酸鹽。
2019年,寧波市食品檢驗檢測研究院曾做了一項關于隔夜菜的實驗,對30道家常菜在不同溫度下亞硝酸鹽的含量變化進行了測評。
結果發現,在25℃的室溫下,葉類菜肴中的亞硝酸鹽含量會出現或多或少的增加。
在24小時后,炒生菜、炒青菜等綠葉菜中的亞硝酸鹽含量,甚至超過了100mg/kg,比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中規定的腌漬蔬菜中亞硝酸鹽上限量(20mg/kg)還高好幾倍。
從益處多多的養生菜品,到亞硝酸鹽集中營,在被剩下的24h,蔬菜都經歷了什么?
關健在于蔬菜中的硝酸鹽。在生長過程中,植物會吸收土壤中的氮和人工施放的氮肥,并在自己體內形成豐富的硝酸鹽。在人們的日常飲食中,85%以上的硝酸鹽都是從蔬菜中攝入的。
其中,葉類蔬菜的硝酸鹽含量最高,其次是土豆等塊根類蔬菜,最后是豆類。
這本身并沒有什么大問題。然而,當菜淪為剩菜,其體內的還原酶,以及茁壯生長的細菌,會開始自己的瘋狂打工之旅,把大量硝酸鹽變成有害的亞硝酸鹽。
根據世衛組織的建議,按照體重計算,一個人每天攝入的亞硝酸鹽含量最好不要超過0.07mg/kg[5]。假設你有100斤,那么大約一天可以攝入的亞硝酸鹽為3.5毫克,用來吃點剩下的雞鴨牛肉綽綽有余,但是面對24h后的蔬菜,還是謹慎一點更好。(答案如下)
來自: Android客戶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