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簡介:
近日,C女士來到蕪湖中支柜面欲辦理退保業務,在溝通勸阻的過程中了解到, C女士今年才30歲,她自己前段時間收到了網絡貸款的短信,正巧自己需要用錢,就點擊了鏈接貸款30萬元,手機接收了驗證碼,但在貸款辦理成功后,她并沒有收到30萬元,C女士這才意識到自己遇到了網絡詐騙,隨后報警,但暫時還沒有解決,她現在急需錢還貸,無奈只能選擇退保。對于C女士的遭遇我們表示同情,同時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尤其是年輕人也要重視個人金融信息安全,以防上當受騙。
風險提示:
一、拒絕非法代理維權、代辦業務行為
消費者應珍惜個人信息,警惕參與非法代理維權、委托代辦業務可能面臨的風險,不輕信虛假承諾,不隨意委托他人簽訂協議、授權他人辦理金融業務,避免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消費者在購買金融產品或享受服務過程中發生糾紛的,可以直接向金融機構投訴,主張民事權益。若消費者未能與金融機構通過協商解決糾紛,可以向行業調解組織申請調解。通過投訴、調解仍不能解決的,可以根據合同約定提請仲裁機構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二、選擇正規機構、正規渠道獲取金融服務
消費者要提高風險防范意識,注意查驗相關機構是否具備經營資質,防范非法金融活動侵害。對不明的電話、鏈接、郵件推銷行為保持警惕,不隨意點擊不明鏈接,不在可疑網站提供個人重要信息。
認真閱讀合同條款,不隨意簽字授權,不輕信非法網絡借貸虛假宣傳,不要輕信在銀行營業網點以外遇到的所謂“貸款推廣人員”或“銀行貸款工作人員”。
三、提高保護個人信息安全意識
消費者在提供身份證件復印件辦理各類業務時,務必在復印件上注明使用用途,以防被挪作他用;在丟棄取款憑條、信用卡對賬單等金融業務單據前,務必要先完全撕碎或用碎紙機銷毀。
切勿將個人身份證件、銀行卡等轉借他人使用,切勿隨意向他人透露銀行卡號、賬戶密碼、短信驗證碼等個人金融信息。在任何情況下,銀行機構工作人員、警方都不會要求消費者告知銀行賬戶、卡號、密碼、驗證碼或向來歷不明賬戶轉賬。一旦發現侵害自身合法權益行為,要及時通過正規渠道報警,確保個人賬戶和資金安全。
利安人壽蕪湖中支宣
來自: iPhone客戶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