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江淮巷,江淮路-沿江西路,鳩江區裕溪口街道辦事處,水泥,400,2。因緊靠江淮路,故名。原名車站街,1991年命名。
352、大安路,浮山路-青弋江南岸防水墻,弋江區,水泥。因路南有大庵故名。此名的大安“安”系諧音所致。
353、箱子拐,中山南路-青弋江南長江防水墻,弋江區,水泥,160,3。因形似箱子故名。
354、曾家巷,浮山路-興隆街,弋江區,水泥,110,1.5。因曾姓得名。
355、大安村,大安村-興隆街,弋江區,水泥,80,3。因路南有大庵故名,現大安“安”字系諧音所致。
356、雙孝坊,浮山路-大安路,弋江區,水泥,100,1.5。
357、富民橋,中山南路-泗關街,弋江區,水泥,170,3.5。清時此地有河,河上架橋,因橋得名。
358、復義里,大巷街-河街,弋江區,水泥,70,2。抗戰時因居民李甫成開設復義里雜貨店,故名。
359、二多橋,中山南路-河南二街,弋江區,水泥,774,3。該地原有一座橋取名“富民橋”,后來又建一座橋,故名“二多橋”,以后此處填平建房,成為街道,仍沿用此名。
360、江南村,大巷街-河街,弋江區,水泥,88,1.5。因位于長街南岸,故名。
361、大巷口,大巷街-頭道渡,弋江區,水泥,140,2.7。1807年《蕪湖縣志》記載“大巷口”故名。
362、容家巷,河南二街-大巷街,弋江區,水泥,98,2。清時因容姓故名。
363、周家里,二多橋-大巷街,弋江區,水泥,64,1.5。建國后因周姓故名。
364、如意里,泗關街-二多橋,弋江區,水泥,53,1。清時因一瓦匠蓋了稱心如意的房子故名。
365、圩埂巷,河南二街-圩埂街,弋江區,水泥,134,1。民國時叫糖坊巷,建國后以圩埂故名。
366、同江泉,大巷街-河南二街,弋江區,水泥,42,1。因“同江泉浴室”故名。
367、河沿路,大王廟-弋江橋,弋江區,水泥,200,3.5。因路沿青弋江得名。
368、禹王宮,楊毛埂-弋江橋,弋江區,水泥,150,4.5。因原靠禹王宮得名。
369、南寺,禹王宮-弋江橋,弋江區,水泥,500,9。因原境內南寺得名。
370、大有倉,禹王宮-興隆街,弋江區,水泥,250,5。因境內原有倉庫得名。
371、西瓜墩,大王廟-南街,弋江區,水泥,550,5。舊時因此地形似西瓜,故名。
372、泊浪溝,蕪銅鐵路-南街,弋江區,水泥,1000,3。舊時此處有陡門八輪水車,車水量大,形似泊浪,故名。
373、環城北路,康復路-九華中路,鏡湖區,水泥,主要道路,530,11。因該路前身為舊縣城北環城路而得名。1932年建路,1950、66、73年修。該路前身為北環城巷,文革期間易名為勝利北路,1973年恢復現名至今。
374、環城西路,環城南路-九華中路,鏡湖區,水泥,一般道路,498,11。該路前身為西環城路,故名。始名環城西路,文革期間易名勝利西路,1973年恢復今名。
375、環城東路,礱坊路-環城北路,鏡湖區,水泥,一般道路,697,8。該路前身為東環城路,故名。1932年建路,1966年修。始名東環城路,文革期間易名為勝利東路,1976年恢復現名。
376、環城南路,礱坊路-環城西路,鏡湖區,水泥,一般道路,907,5。該路前身為南環城路,因環繞老城故名。1932年建路,始名環城南路。文革期間易名為勝利南路,1973年恢復今名,76、82年重修。
377、沿河路,蕪銅鐵路-濱江北路,鏡湖區,2780。因沿青弋江故名。1876年修路。1956、65年、81年3次拓寬改造。該路始分兩段,為東沿河路、西沿河路。后分三段,為上沿河路、中沿河路、下沿河路。1950年合并統稱至今。
378、公署路,馬號街-環城北路,鏡湖區,水泥,一般道路,206,6。解放后為專員公署駐地而得名。
379、太平大路,米市街-九華中路,鏡湖區,水泥,一般道路,230,3。取意太平無事。民國時曾命名太平街、高埂頭。建國后更名為現名。
380、棠梅路,棠梅村-袁澤橋,1500,。因境內棠梅村而得名。1957年建路,1975年修,1987年命名。
來自: Android客戶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