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能代表蕪湖的城市名片 除了那些矗立在城市中的百年建筑 老字號名店、遠近馳名“蕪湖造” 還有讓我們非常驕傲的蕪湖老手藝 這些精湛的技藝和藝術 都是蕪湖城市文化的寶貴財富 下面的這些蕪湖老手藝,你都知道哪些?
四季春傳統小吃制作技藝
微信圖片_20190828135155.jpg (81.02 KB, 下載次數: 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8-28 13:53 上傳
作為一家蕪湖百年老店,“四季春”的前身是20世紀初成立的張仁和小面館,主營湯包、面條等小吃。
四季春傳統系列小吃——荷香燒麥、松針蟹黃湯包和正福齋方糕,選用本土綠色、健康食材、輔材,采用傳統、獨特的手工制作,傳承了中華美食悠久的食療理念,遵循美食與養生、綠色與營養相結合的傳統。四季春傳統系列小吃的制作技藝體現了白案技術在南方飲食環境中的獨特創新。
蕪湖鐵畫鍛制技藝
微信圖片_20190828135200.jpg (23.11 KB, 下載次數: 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8-28 13:53 上傳
蕪湖自古鐵冶業發達,有“鐵到蕪湖自成鋼”的美譽,蕪湖鐵畫鍛制技藝即是在此基礎上發展形成的。蕪湖鐵畫以錘為筆,鍛鐵為畫,鬼斧神工,氣韻天成,技藝高超。
微信圖片_20190828135204.jpg (139.92 KB,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8-28 13:53 上傳
鐵畫始于清康熙年間,由蕪湖鐵工湯鵬與蕪湖畫家蕭云從相互砥礪而成,至今已有340多年的歷史。蕪湖鐵畫源于國畫,具有新安畫派落筆瘦勁簡潔、風格冷峭奇倔的藝術特征,純靠手工鍛打完成。
它以熟鐵為原料,經紅爐加熱后,用鍛、鉆、抬、壓、焊、銼、鑿等技法制成。蕪湖鐵畫既有國畫的神韻又具雕塑的立體美,還表現了鋼鐵的柔韌性和延展性,是一種獨具風格的藝術品。
張恒春中醫藥文化
微信圖片_20190828135211.jpg (64.2 KB,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8-28 13:53 上傳
張恒春藥號初創于1800年,1850年登陸于“長江巨埠、皖之中堅”的蕪湖,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鼎盛時,分號十余家,代辦點分設于云南、重慶、成都、武漢、上海等地。被民間譽為國藥“三塊半招牌”之半塊,位居北京 “同仁堂”、漢口“葉開泰”、杭州“胡慶余堂”之后。張恒春中醫藥文化將傳統中醫藥理念與精細嚴謹的中藥炮制技術相結合,它浸潤了徽文化“以仁存心”的儒家思想,具有重要的歷史借鑒價值現實意義。
蕪湖木榨油技藝
微信圖片_20190828135216.jpg (106.99 KB, 下載次數: 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8-28 13:53 上傳
蕪湖木榨榨油技藝,是指利用木榨設備將油菜籽轉換成食用油的手工技藝。工藝程序主要有炒籽、碾末、熏蒸、包餅、裝榨、打榨、沉淀等,每一道工序全靠技藝來完成,技藝掌握以實踐操作為主。利用木榨榨出來的油,口感好,無膩味。在開榨的時候,周邊地區都能聞到香味,有“榨香十里遠”贊譽。
丫山藕糖制作技藝
微信圖片_20190828135240.jpg (37.14 KB, 下載次數: 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8-28 13:53 上傳
丫山藕糖的加工制作相傳始于宋代。當地山民們通過口傳心授、代代相傳,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丫山地處深山,晝夜溫差大,加之光照充足,當地所產稻米含糖量很高,是熬制糖稀的最佳原料。其次,這里山高路險、交通閉塞,每逢春節,人們都會為置辦年貨而發愁,而春節食品又必不可少,于是,山民們便在自家里制作一些糖食,藕糖應運而生。
文章來源:鏡湖城事
|
|